一、RPA的发展趋势
2019年,“软件黑马”RPA横空出世,一度成为众多企业追捧的新星。不过,RPA这种产品形态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存在于国内外市场,应用于金融、财会、运营商等领域。
RPA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:
1.0版本——对手的自动化,类似“游戏外挂”,如按键精灵;
2.0版本——对眼睛和耳朵的自动化,如搬运并提取非机构化数据,实现流程自动化;
3.0版本——成为一个以知识库为基础的企业内流程化自动化管理系统;
4.0版本——解决企业之间的资源调度自动化。
可以看到,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,需要RPA能够应用于各个平台,自动化运维多元系统。因此,有人提出,RPA未来会SaaS化,发挥系统集成商的作用。
其实,这一趋势已有相关实际案例佐证。几年前,UiPth、AA等巨头将RPA部署到云服务器上,上云之后的RPA都变成了SaaS平台,并进一步催生了RPA商城的出现。阿里也在这一年构造了一个“数据中台”的概念,提供业务管理相关服务。国内相关企业相继推出了云平台,在云计算基础上打造RPA产品。
不只是RPA厂商逐渐SaaS平台化,企管领域SaaS厂商也开始部署自有RPA、与RPA厂商合作。得益于RPA在跨行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,RPA SaaS化未来可期。Gartner曾发布报告,RPA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准——RPAaaS。它将RPA的SaaS化当作整个SaaS化领域中的一个细分。
二、RPA达到SaaS化还要走多远?
当然,撇开壮丽的发展前景不说,我们仍然要正视RPA在国内的渗透率并不高的现实。这固然与发展时间短有关,也受限于一系列的现实条件,因为RPA自身存在一些小瑕疵,如实施成本高、高度定制化、实施周期长,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等。也因此,RPA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需求量还远远没有达到SaaS化的标准。除了商业模式的问题外,技术的积累、用户的需求、RPA定制化还是标准化的问题仍待解决。
商业模式上,目前RPA发展出了三种商业模式:
1、订阅:在RPA商城上购买服务或按一定的时间周期付费;
2、项目化:按客户要求给出定制化方案;
3、纯服务:按照实施等服务收费。
针对于此,很多人认为,只要产品卖的好、卖的多,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,破解成本高的难题。不过,如果客户的需求是高度差异化的,需要更为多元的产品,那么,RPA厂商在迎合客户需求的同时,也面临着产品无法标准化,商业模式无法复制而导致的额外成本。如此一来,业务的拓展反而给企业带来了重负。
事实上,RPA从来无法发展成为一个一劳永逸的产品或服务,如果RPA厂商不直面已有的问题,迈向标准化,贸然大举投入SaaS化服务,会导致供需不匹配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。而且,对于金融、保险、财会等极为重视隐私保密的领域而言,SaaS平台开放的信息流会让其担忧数据安全,而选择不接受SaaS化的服务。
那么,在SaaS化之前,RPA应该如何实现标准化呢?
RPA完全标准化是个伪命题。
反观绝佳案例salesforce,其所以取得巨大成功,是因为,首先,推出一个简单、廉价的基础版本,满足绝大部分客户常见的标准化需求;其次,基于海量客户,搭建开发者平台AppExchange,由第三方满足非标准的客户需求。精准的服务定位,既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,也通过客户反馈倒逼产品优化升级,形成良性发展循环。
可见,RPA如果要SaaS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,第一,需要有基础的,标准化的应用场景;第二,该标准化场景的用户量要比较大,这样方可平摊高昂的总体成本,降低单个客户需要付出的成本。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在目前来说还为时甚早。
因此,我们说,实现RPA完全标准化是个伪命题。
RPA的实质是为企业服务,以流程化的方式代替重复的劳动,提高效率。可将其类比为To B服务,试问:如果它能标准化,为何那么多To B服务到现在还是未能实现SaaS化呢?所以,我们不应该一味认为,RPA应当SaaS化,做到完全的标准化。相反,我们可以这样想,RPA确实可以SaaS化,因为SaaS化可以为其带来一部分好处。
客观而言,RPA在某些局部流程上是可以标准化的,不过这些流程要满足特定的要求:
一者,这个流程操作起来应当相对简单基础,而且在企业里处于边缘地位。这也是为什么在银行、金融等领域,RPA的应用受到多方限制,因为RPA应用于这些领域时,往往需要作用于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业务流程;二者,这些流程本身就比较规范,受限于某些特定的规则,比如财务报表。正因为企业有一个合规和强制的要求,因此实现流程的标准化也可较为容易地实现。
总而言之,定制化和标准化之间总是相对的,即使是非常专业的领域,也会在要求定制化的同时,有着标准化的需求。RPA需要在对单个企业或是相关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理解,但也
应当能够标准化、可复制,真正发挥其降本增效的作用。
三、RPA SaaS化之外:基于中国特色的发展
在大家纷纷把眼光投入RPA SaaS化的同时,一种基于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却悄然诞生。2019年,估值近70亿美元的RPA公司——UiPath在中国市场签下了超千家咨询公司代理自家产品,而2018年还只有上百家。
由此,我们看到了咨询公司在中国所发挥的特定作用。我们知道,RPA与咨询公司类似,都是提供To B服务的。那么,SaaS在中国不能很好落地是不是与咨询公司有关,而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像外包公司?
基于这样的思考,文因互联CEO鲍捷认为,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,也即CAAS(consulting as a service),它是在中国环境下被逼出来的一种模式。
在中国,实施能力和咨询能力的分离造成一个两极分化,咨询和外包成为两个极端。RPA要想在中国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,其实需要打通咨询和外包,弥补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而造成的业务分割。
以前,咨询公司只能把咨询的结果转化成一大堆报告。现在,RPA公司与咨询公司结合,可以把咨询的结果变成一个IT系统,强化自身的功能。
咨询公司之所以有很广阔的市场,是因为抓住了企业内部一些特殊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能够很好地处理一些隐私信息,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。RPA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,需要多向咨询公司取经,熟悉企业咨询流程,以自己标准化的思维去理解企业某些特定化的需求,既提高工作效率,又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。要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,还需要RPA企业更多的发展和进步,多方融合AI、物联网、SaaS技术,将BPM带入BI时代,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行业生态体系。
现阶段,虽然RPA仍然面临很多难题待解决,但RPA市场还是蓝海市场,市场还有很多变量。能否将互联网的思维和基因在RPA市场中实现,这是互联网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。RPA中国CEO郭政纲认为,RPA本身是为了解决问题的,打通系统和流程自动化,如果没有需求或者有了相应的替代方案,也就不需要RPA了。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,发展RPA的初衷应该是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,选择其他企业的RPA,或者自己团队内部开发了类似的工具,都是可行的方式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再去谈RPA SaaS化才会有真正的价值。
本文由RPA机器人提供,https://www.ai-indeed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