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类需要与越来越多机器人共存时,我们期待怎样的人机互动?时常会有人问,人类什么时候会被机器人替代。鉴于技术发展依然面临着各类瓶颈,不少人坚信机器人不可能替代人,与人一样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更是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。在类人化方面,机器人可见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在替代人方面,渗透于越来越多行业的RPA足以证明,机器人的步伐在加快。
依据通用解释,RPA又叫机器人流程自动化,通俗来说就是把工作信息和业务交互设定成一套自动化的程序,然后交由机器人按流程自动化运行。与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不同,RPA的应用场景更开放,更具交互性,已经涉及包括银行证券、电商企业、电信通讯、供应链等领域,具体工作内容包括财务对账、发票报销、薪酬发放、库存管理、订单采购、物流管理、售后服务等。综合对比,RPA能解放人力,并且具备比人更高的准确性和抗疲劳性,帮助企业规范数字化流程的同时,还能节约人力成本,提高生产力,实现降本增效。今年上半年,RPA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。
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全球共发生了24起RPA融资事件,融资总额约为104.64亿元人民币。在深受疫情和全球局势影响的资本市场上,RPA表现出了特别的活力。AI被认为是RPA的智慧大脑,AI技术越进步,RPA就能处理更加多变的业务场景,替代人的可能性就越大。不过,在不久前的莫斯科国际象棋公开赛上,国际象棋机器人因为对手小男孩没有等它完成落子,就急于进行下一步,而捏断了这位7岁小男孩的手指。虽然多数解释都认为,这并不是机器有“意识”的“报复”,只是应对违规行为的一次被动举措,或者只是一次机械识别故障的巧合性事件。但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:当人类与流程化的机器人交互时,机器人该以什么样的程序来应对突发的、违背规则的情况。毕竟,机器人执行的规则都是人设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