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在网上搜索RPA时,一定会看到有人说,RPA的优势之一就是部署成功率高。
所谓成功率高,就是说,一般情况下,在引入RPA后,RPA能够在其部署的场景下,起到帮助企业提高效率、节省人力物力等作用。
但部署成功率再高,也还是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。
怎么最大程度保障企业成功转型自动化,避免失败?其实是一个,很多正在转型的企业心存疑虑、但却无从解答的问题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部署RPA及其他自动化工具的过程中最容易踩的七大坑,有用的话记得点赞和在看哦~
1.只是将RPA当作普通的IT项目,部门之间缺乏配合
认为RPA的引入只是IT部门的责任,这种想法并不合理,也不利于RPA的顺利部署。
部署RPA需要专门负责领导的部门、人力资源部门及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,当然也需要得到IT部门的有力支持。
只有部门之间良好的相互配合,才能让RPA的部署和使用进入正轨,真正助力企业自动
2.先行部署后行计划
而“先行部署,后行计划”虽然听起来很荒谬,但是真有可能发生。比如,能拍板决定的人先引入RPA,再让业务人员找到适用场景,然后在部署使用的过程中慢慢制定后续计划。
一旦采用这种做法,很可能会在部署之后才发现没有适合RPA使用的场景,无论原因如何,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规则,或是需要人进行主观判断的部分很多,都会导致RPA部署失败的可能性增加。
3.将RPA应用于复杂流程,直接安排RPA+AI不香吗?
将RPA应用在单一场景下的简单流程中,执行一些重复的操作,能更好地发挥作用,一旦部署完成,就能快速释放人力,见效也快。
但如果要在复杂场景下部署RPA,一方面是自动化成本会增加,另一方面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回报,甚至可能部署失败,浪费人力和精力。
如果流程较为复杂,最好先从某个简单的流程开始部署;或者直接安排AI+RPA的组合。
4.抛弃“快速部署”理念
RPA的一大特点就是快,从部署到投入使用再到进入流程自动化阶段的时间短、速度快。
如果企业在部署RPA时仍然沿用传统的软件开发思维,去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在部署和培训使用人员上,其实只是毫无必要拉长了战线、增加了成本。
5.流程误判
RPA的成功应用是建立在恰当的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,如果在部署后才发现流程并不适合部署数字化工具,只会徒增成本。
要想避免这一点,就需要业务人员与IT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;即使误判真的发生了,也没关系,只要在发现误判后及时重新规划RPA战略,积极进行内外部的沟通和调整就可以了。
6.对RPA的回报持不合理期望
比如,相信RPA本身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;或认为将RPA与其他技术如OCR相结合,可以获得高收益。
这一点其实对RPA的部署本身没有很大影响,但是对员工和决策者的心理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。
使用者也好,领导者也罢,都应正确认识RPA的本质:就是个数字化的提效工具,大可不必将其神化。当然,适当报以期望是完全OK的,毕竟RPA目前在各种业务流程上的应用效果还是有目共睹的。
7.部署完成就撒手不管
RPA分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两种,也有一些企业采的是取人机协同的方式。不过,无论部署了哪种类型的RPA,企业都需要定期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和增长,去对RPA的应用场景做出调整、更新。
并不是部署完成就可以一劳永逸的。企业最好是能和RPA供应商或者内部人员做一个定期的对接,以便达到RPA使用效益的最大化。